跳到主要内容

BU人的话

雷雅萍:从决心到关心

2018年10月1日

电雅萍:从决心到关心

科研 为绝望患者点亮前路

一般人眼中科研是男性主导的行业,穿起实验室白袍,留著一头长发的雷雅萍博士却打破了这个观念。年纪轻轻的她是浸大生物系的高级副研究员,亦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行政总裁。

 

以实验室为家

雷雅萍是浸大生物学系的本科毕业生。「我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大部分也从事银行业,他们现在都有不错的发展;而选择从事研究的,就只有我一人。」的确,在香港这个金钱挂帅的社会,从事科研这类没有保证回报的行业,并非一般年青人那杯茶。但醉心於科研的雷博士庆幸自己能继续追梦,「我很感激家人包容我的任性,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鼓励雷雅萍追逐科研梦,除了她的家人,还有她的恩师,生物系翁建霖教授。早於雷雅萍修读本科课程时,翁教授便鼓励她将其探讨柏金逊症诊治方法的毕业论文於国际平台发表。最终,雷雅萍获日本神经科学学会颁发奖项,成为本港唯一获奖的大学本科生。这个亮丽的成绩更为她招徕其他大学的垂青,但雷雅萍最终决定留在浸大修读博士课程,「浸大给我很大的自由度从事喜爱的研究,让我从中发挥创意。」

 

埋首做研究的日子几乎是与世隔绝,修读博士课程的那几年,雷雅萍都没有太多消遣,一般年轻女生的活动如逛街、看电影,从没有在她的时间表上出现,但她亦甘之如饴。她在浸大进行研究的日子,几乎每晚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两三点,「我通常做到校园保安员巡更时才会被迫离开。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留守在实验室扎营!」

 

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雷雅萍与她的团队的研究范畴,主要针对治疗柏金逊症、认知障碍症、中风等神经退化疾病。团队於2014年成功研发出「自体神经干细胞分离技术」,以带抗体的磁性纳米粒子提取脑神经干细胞,再培养成患者所需的神经球细胞,重新注射入脑进行修复,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技术,并取得了美国专利。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将日益严重,神经退化疾病有年轻化趋势,有些患者更早在30多岁时发病。现时并未有药物或治疗可根治相关神经疾病,患者只能靠药物舒缓症状。雷博士的团队目前正与国际药厂合作,并於美国申请临床审批,期望可於五年内将技术推出市场,为神经退化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最初雷博士与她的团队提出这个研究概念的时候,并不被外间看好,不少人均向她们「泼冷水」。「曾经有一次我们申请研究资助的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概念非常好,但却认为我们这个研究并不可行。外界的打击,更加激起我们内心的那团火。」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最终证明了他们的构思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一盏能够引领一群患上不治之症的患者及家人走向光明的引路灯。

 

Made in Hong Kong的生物科研技术

雷雅萍刚於去年诞下女儿,初为人母的她,更确切体会到家人的健康是无价的。在研究过程中,雷博士不时会在医生为病人诊症时从旁观察,了解病人的状况,但眼见病人及家属对病情及生活忧心忡忡和无助的神情,自己亦倍感心痛。「曾经目睹病人为了舒缓症状,要接受电殛刺激的治疗,那一刻的感受至今仍历历在目。所以无论实验过程中尝试多少次失败,我们亦坚守信念,绝不放弃,如果真的能够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我们都愿意继续尝试。」

 

提到生物科技,多数人只会联想到欧美等国家,那儿有先进的科研设施,亦有充足的资源。的确,於研究初期,雷博士与她的团队亦面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更试过有大半年时间毫无寸进。能够克服重重难关,取得今天的成绩,全赖团队坚守为病人带来希望的信念。今天,她们成功向世人证明香港的科研实力,「我们团队七名成员都是香港人,都是来自浸会大学,所以这项技术是完全Made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