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社群
口述历史留住珍贵文化遗产
2021年8月31日
走进华富邨,你或会不知不觉地忘了方向。这条建於1967年的公共屋邨,由18座住宅大楼组成,内里有图书馆、商店、餐室等,至2016年时的居住人口约为27,000 人。许多草根家庭以华富为家,一住数十年。现今73岁的林玲玲婆婆,跟很多老居民一样,见证了这个社区的文化、风俗和人物随着时代而变化。
然而,政府 2014 年的一项宣布,决定了华富邨未来的命运。屋邨将於不久的将来逐步重建,居民亦因此不得不搬迁离去。
为保存华富邨拆迁前的历史与记忆,浸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口述历史项目,透过与年长居民的访谈,发掘和记录这个香港历史地标的点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体重新呈现他们的生活故事,揭示基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工作模式、家庭角色、娱乐等等。
项目属於历史系和语文中心合办的一个名为「服务学习与实践:香港『老故事』书写」的跨学科通识总整课程。课程由田家炳基金会赞助,让学生有机会设计和实施服务学习活动,将知识和理论付诸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语文中心助理讲师林海容女士和历史系讲师郭锦洲博士是负责此课程的导师。
今年共有来自近20个不同院系的78名学生报读课程,在完成包括讲座和义工服务准备工作坊在内合共为期 12 周的培训后,学生分成两队,於 2021 年 3 月分别在华富和黄大仙访问区内的长者。完成访问后,学生分别制作了记录他们个人服务学习经历的网上日志、载有受访者故事、旧照片及社区现时面貌的中文小册子,或把采访片段及故事制作成视像短片、声音演绎、漫画等多媒体作品。
对同学而言,课程不仅提高了他们对口述历史访谈技巧和人物故事书写的理解,同时丰富了他们对两个社区历来的变化与受访者的生活关系的认识,让他们获益良多。他们也认为口述历史填补了普通史书中某些模糊部分的空白,并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通过影片,林婆婆的口音和语言文化术语皆得以保存。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口述历史在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郭锦洲博士指出,学生们通过聆听受访者和撰写故事,不仅有机会反思香港过去的社会和文化,也可承传老居民的智慧和经验。林海容老师亦表示,此课程所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香港的历史和基层市民的生活,在疫情底下受访的老居民也受惠於学生的关怀,并学习到如何使用视讯软件。
采访和书写口述历史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历史记录方法。林婆婆的故事代表着塑造香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群体的经验,这个项目通过保留即将消失的标志性社区的记忆,无疑能造福并啓发今天和未来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