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开拓
市场学系调查发现香港市民负责任消费意识参差
2013年2月5日
工商管理学院市场学系今日(二月五日)发布一项有关「香港负责任消费意识」调查报告,发现普遍受访者认为香港人没有实行负责任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有关消费会为生活带来不便。调查亦显示,受访者在消费时,较为考虑和关注该销售机构有否照顾员工的福利,至於该机构是否关顾弱势社群的需要则不大关心。此外,他们亦会避免购买濒临绝种动植物制成的产品,对污染空气的产品却不太在意。
市场学系系主任彭嘉诺教授和副教授曾仕龙博士於去年2月至7月期间,透过问卷形式在香港不同地区访问了合共1,202位18岁或以上、在港连续居住五年或以上的人士,了解他们对「负责任消费」的意愿和看法。
「负责任消费」指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考虑自身的直接得益外,亦会考虑消费行为对该销售机构的员工、其他消费者及普罗大众等相关持份者,以至地球整体生态的影响。调查问卷以Webb, Mohr and Harris(2008)的量表为基础,设有以两大因素分类、合共二十种负责任的消费行为项目供受访者评分 (1分为最低,7分为最高;分数愈高代表受访者愈认同他们会实行相关的负责任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对实行该等消费行为的意愿。结果发现,受访者对不同的负责任消费行为存在相异的价值观。
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因素中(共十三题),他们普遍较为关心销售机构有否照顾员工的福利,以及有否履行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如帮助天灾受害者、以慈善服务回馈社会等。相对而言,对於该机构有否协助特定弱势社群,如残疾人士或少数族裔等,受访者的关心程度则较低。在「环保消费意识」因素中(共七题),他们会避免购买危害濒临绝种动植物的产品,对能减低空气污染的消费却不太在意。调查亦显示,年长人士或月薪港币$20,001或以上的高收入组别,对负责任消费的意愿相对较高,至於性别或教育程度在相关行为意愿上则没有明显分别。
另一方面,调查亦探讨了受访者没有实行负责任消费的原因。当中三成五受访者认为消费者不实行负责任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有关消费会为生活带来不便,其次是觉得个人力量如杯水车薪(占22%)。部份受访者则认为,香港市民不关心或不知何谓负责任消费(共占32%),只有少数受访者表示负责任消费行为是比较花钱的(占6%)。
彭嘉诺教授指出,是次调查结果对政府、业界和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他们了解消费者对负责任消费的认知。他建议政府及教育机构可协助制定相关政策,让大众市民明白到弱势社群作为香港社会一份子的重要性,因而避免作出任何对弱势社群造成负面影响的消费选择;同时亦应教育年轻一代和较低收入人士对负责任消费的重要性,并可考虑实施相关条例或措施,以便消费者实行负责任的消费。两位教授希望学系能够定期收集相关资料,长远建立一套完整的「香港负责任消费指数」,以供相关机构作教育和推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