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知识开拓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的文化角色

2020年9月28日

浸大校长钱大康教授(上,左一)、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下,右二)以及一众学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讲者在研究会上讨论交流。
浸大校长钱大康教授(上,左一)、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下,右二)以及一众学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讲者在研究会上讨论交流。

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之间需加强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亦需要真诚对话。为进一步探讨这些议题,浸大於9月15和16日举办「疫情以外:新冠肺炎的文化剖析」网上国际研讨会,汇聚世界各地超过1300位参加者,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思2019新冠肺炎大流行。

 

校长钱大康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佩戴口罩与否,参与自愿检测与否,严守社交距离与否,均属文化议题。日后当疫苗面世,是否接种同样是文化议题。为此我们特别筹办了『疫情以外:新冠肺炎的文化剖析』网上国际研讨会,汇聚世界知名专家从文化角度探索应对疫情危机的方法。」

 

提出要举办今次研讨会的,是本身是计算科学专家的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他指出全球对待新冠肺炎的态度存在极大差异。

 

郭教授说:「从人们对待配戴口罩和隔离措施的态度,到生命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文化均扮演着关键角色。浸大作为一所博雅大学,科学与人文并存而且互相协作。我们希望藉此机会把我们的经验和视野推向更广的范畴,汇聚力量应对这场人类危机。」

 

是次研讨会由浸大文学院主办,副校长(研究及拓展)办公室和传理学院支持,并由浸大文学院院长暨人文及创作系讲座教授乐美德教授,以及人文及创作系系主任暨冯汉柱基金全人教育讲座教授陈锦荣教授出任联席召集人。

 

乐美德教授表示,香港素以其国际视野和中西文化荟萃见称,浸大筹办这次独一无二的研讨会,正好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理想平台,有助厘清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议题的挑战,并从文化角度探索解决方案。

 

研讨会邀得来自亚洲、澳洲、北美、英国、欧洲和非洲共30多位知名讲者,他们当中包括流行病学、哲学、人文医学、文化与电影研究、以至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权威学者和专家。

 

一连两天的研讨会共进行了七场专题讨论,讲者就「危机沟通」、「科学与良知」、「死亡与生存」,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四个主要领域交流观点。

 

五位世界知名的专家也各自发表了主题演讲,不仅探讨了最新的病毒快速检测进展,以及新冠病毒流行病学和趋势,还深刻反思与病毒大流行相关的人类与道德问题。

 

展望未来,似乎人人都在期待着新冠病毒的强效疫苗面世,以拯救地球免受这场可怕疫症的蹂躏。可是,正如陈锦荣教授所述,到时候全世界可能又要面临所谓的「疫苗民族主义」,科学根本并不能与文化分割开。

 

其中一位主题讲者、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宗教与宗教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朝辉博士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好比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人性一切的丑陋弱点,包括我们的自私、贪婪、傲慢与无知。」他高度肯定今次研讨会从文化角度促进新冠肺炎的丰富国际讨论,更建议将此课题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在他看来,应对这次疫情大流行的真正方法,也许在於大家对人性脆弱和美善的根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