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开拓
浸大临床观察显示中医治疗湿疹总有效率逾八成
2015年8月25日
中医药学院最近完成了一项有关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医治疗湿疹的总有效率达81.3%。
湿疹是本地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是一类特殊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的统称。由於香港地区气候潮湿和其西方的饮食文化特色,因此湿疹发病率非常高。湿疹大致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三个类型,中医一般会以中药内服并辅以外敷治疗该病。
为了探索香港地区湿疹的证候特点和中医疗效,中医药学院首席讲师兼临床部副主任黄霏莉医师对於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前往学院辖下三间中医药诊所求诊的539名湿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当中包括316名女性、223名男性,年龄介乎1至83岁,其中「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患者分别占18人、90人和431人。综合观察和分析结果所得,湿疹患者的证候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十种:脾虚、血瘀、肝郁、风热、血热、阴血虚、肾虚、心肺虚、湿热和风湿。
在临床观察期间,黄霏莉医师根据中医学辨证治疗的原则,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候类型调配合适的中药处方,部份患者并配以中药外敷或针灸治疗,结果发现中医治疗湿疹的总有效率达81.3%,其中「急性湿疹」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达100%、「亚急性湿疹」的总有效率为94.4%、「慢性湿疹」则为78.2%。另一方面,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愈多,疗效愈见显著,接受七次或以上治疗病例的总有效率为95%,而患者年龄与疗效则没有明显关系。研究亦发现88.9%、32.7%、34.1%和48.8%的湿疹患者分别出现脾虚、肝郁、血瘀和外邪侵袭的情况。
整体临床观察显示,中医治疗湿疹的案例中80%为「慢性湿疹」患者,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内部脏腑阴阳失调问题,尤其是脾虚的问题较普遍,反映了湿疹的发病与脾的关系密切。由於皮肤的湿疹是身体内部失调所造成,因此患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调理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而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皮肤好转的同时,身体状况亦会得到改善。
黄霏莉医师表示,由於湿疹患者大多脾虚或其他脏腑出现问题,导致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遭受外邪入侵而发病或令病情加重,因此中医一般会在调理脏腑时选用祛风药、祛湿药和清热解毒药等药剂,对感染性湿疹具有良好疗效;另亦会采用活血化瘀药,以便舒缓湿疹患者因血瘀而引致的皮肤瘙痒。
黄医师指出,中医认为肝郁可以影响脾胃功能,还可导致血瘀,对湿疹的发病有重要影响,因此湿疹患者应注意调节个人情绪,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和精神刺激,以免令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