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开拓
浸大学者首创金属探针 有望早期诊断肺癌等多种癌症
2018年5月14日
浸大化学系副教授马迪龙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类高灵敏的金属「铱(Iridium)配合物类探针」,可用於检测活体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并可观察多巴胺受体在活体细胞内的活动。这一发现将促进人类对多巴胺受体在细胞癌变中的认知,并有望发展成新一代癌症早期诊断的技术。研究成果近期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期刊《化学科学》上发表。
多巴胺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它的受体发挥调节情绪、运动和认知的作用。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多巴胺受体主要与神经性疾病相关,例如柏金逊症;近年,这观念逐渐改变,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也和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相关。传统测试多巴胺受体的方法一般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价格昂贵,并且只能在细胞裂解液中测试,不能即时研究多巴胺受体的生物功能。
浸大团队开发的金属探针与癌细胞和多巴胺受体结合时,能令细胞发光,而且光度稳定。研究人员可以即时以肉眼观察肺癌细胞富含的多巴胺受体,并且追踪其生物过程。经实验证明,新探针在肺癌细胞中遇上多巴胺受体时会结合,而多巴胺受体数量愈多,结合的探针越多,光度愈强。这类新探针不但能研究多巴胺受体在癌变中的作用,而且能开发出高灵敏的即时癌症早期诊断工具。尤其该铱配合物能避免传统的荧光蛋白、有机荧光小分子因光稳定差、在实验中伴有光漂白现象而干扰实验结果的缺点,是理想的多巴胺受体成像探针。
该研究项目名为「Cell imaging of dopamine receptor using agonist labeling iridium(III) complex」,由浸大马迪龙博士主导,与合作多年的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梁重恒教授与团队合作完成,其他合作伙伴包括浸大中医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内地湖南大学的团队。
马博士说:「早期成功诊断癌症,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对於和多巴胺受体相关的肺癌。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资料,非小细胞性肺癌早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为92%,而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36%。因此,我们相信基於这类新探针,能开发出高灵敏的即时癌症早期诊断工具,实现患者的即时、无痛苦癌症早期检测。」
马博士补充说,新探针成功捕捉到多巴胺受体在活体癌细胞从细胞膜向膜内转移这一生物现象,表明新探针也是研究多巴胺受体在癌变中作用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