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俊彦
郭伟联博士:信仰给予的使命
2018年9月26日
对某些人来说,哲学很抽象,神学更「离地」。早前在「教学人员杰出表现奖」颁奖礼荣获杰出教学表现奖的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郭伟联博士,念的是神学,教的是宗哲,但神学学者及大学教授的身份没有令他高高在上教化世人,他选择了以最「贴地」的方式,走入年青人的世界,坚守教学使命,也一并修补社会撕裂。
郭博士於中学时期受洗成为基督徒,但当时没有将传道工作列入「我的志愿」;他大学时主修公共行政,毕业后亦在大学工作了一阵子。「初出茅庐时正值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及内地都经历重大转变,社会动荡不安,我不断反思自己可以做些甚么来帮助他人。当时的社会以金钱挂帅,但我认为大家需要扎实的信念和价值,才能得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因此郭博士决定重返校园,完成三年的神学牧职训练及博士课程后投身大学教育,他相信接触年青人等於接触社会的未来,希望传扬信仰精神之余,亦让自己成为下一代的明灯,点亮他们的人生。
不少人认为,神学就是「读《圣经》」,但原来神学训练同时包含哲学及批判思考培训,这或多或少解释了郭博士的「贴地」思维。「其实宗教与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一个宗哲学者的工作是开启学生的『感官认知』,让他们发现宗教和哲学每天都在身边发生。」郭博士认为学习是发现过程,作为老师,他的责任是担任学生的向导,以日常生活的事物引导他们思考,协助他们探索真理和价值,发掘人生不同层面。
郭博士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培育过无数学生,当中更有不少学生受他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及人生的重大决定,郭博士表示当下觉得诚惶诚恐,更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提醒自己必须要做得更好。
郭博士亦有感近年不同群体的对立造成严重的社会撕裂,希望以宗教作为起点,发起了基督徒警察及基督徒大专学生之间的对谈,让大家得以透过对话了解对方的身分认同、价值观的歧异,从而缝补社会伤痕;他亦不忘积极参与社企运动,例如参与举办跨堂会的座谈会及「支持社企展销同乐日」,以另一个身分和角色与同学一起贡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