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人的話
雷雅萍:從決心到關心
2018年10月1日
科研 為絕望患者點亮前路
一般人眼中科研是男性主導的行業,穿起實驗室白袍,留著一頭長髮的雷雅萍博士卻打破了這個觀念。年紀輕輕的她是浸大生物系的高級副研究員,亦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行政總裁。
以實驗室為家
雷雅萍是浸大生物學系的本科畢業生。「我大學本科的同班同學,大部分也從事銀行業,他們現在都有不錯的發展;而選擇從事研究的,就只有我一人。」的確,在香港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從事科研這類沒有保證回報的行業,並非一般年青人那杯茶。但醉心於科研的雷博士慶幸自己能繼續追夢,「我很感激家人包容我的任性,讓我做自己喜歡的事。」
鼓勵雷雅萍追逐科研夢,除了她的家人,還有她的恩師,生物系翁建霖教授。早於雷雅萍修讀本科課程時,翁教授便鼓勵她將其探討柏金遜症診治方法的畢業論文於國際平台發表。最終,雷雅萍獲日本神經科學學會頒發獎項,成為本港唯一獲獎的大學本科生。這個亮麗的成績更為她招徠其他大學的垂青,但雷雅萍最終決定留在浸大修讀博士課程,「浸大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從事喜愛的研究,讓我從中發揮創意。」
埋首做研究的日子幾乎是與世隔絕,修讀博士課程的那幾年,雷雅萍都沒有太多消遣,一般年輕女生的活動如逛街、看電影,從沒有在她的時間表上出現,但她亦甘之如飴。她在浸大進行研究的日子,幾乎每晚在實驗室待到深夜兩三點,「我通常做到校園保安員巡更時才會被迫離開。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留守在實驗室紮營!」
黑暗中的一線曙光
雷雅萍與她的團隊的研究範疇,主要針對治療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中風等神經退化疾病。團隊於2014年成功研發出「自體神經幹細胞分離技術」,以帶抗體的磁性納米粒子提取腦神經幹細胞,再培養成患者所需的神經球細胞,重新注射入腦進行修復,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技術,並取得了美國專利。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將日益嚴重,神經退化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有些患者更早在30多歲時發病。現時並未有藥物或治療可根治相關神經疾病,患者只能靠藥物舒緩症狀。雷博士的團隊目前正與國際藥廠合作,並於美國申請臨床審批,期望可於五年內將技術推出市場,為神經退化疾病患者帶來希望。
最初雷博士與她的團隊提出這個研究概念的時候,並不被外間看好,不少人均向她們「潑冷水」。「曾經有一次我們申請研究資助的時候,對方稱讚我們的概念非常好,但卻認為我們這個研究並不可行。外界的打擊,更加激起我們內心的那團火。」經過幾年的努力,團隊最終證明了他們的構思並非天方夜譚,而是一盞能夠引領一群患上不治之症的患者及家人走向光明的引路燈。
Made in Hong Kong的生物科研技術
雷雅萍剛於去年誕下女兒,初為人母的她,更確切體會到家人的健康是無價的。在研究過程中,雷博士不時會在醫生為病人診症時從旁觀察,了解病人的狀況,但眼見病人及家屬對病情及生活憂心忡忡和無助的神情,自己亦倍感心痛。「曾經目睹病人為了舒緩症狀,要接受電殛刺激的治療,那一刻的感受至今仍歷歷在目。所以無論實驗過程中嘗試多少次失敗,我們亦堅守信念,絕不放棄,如果真的能夠幫助病人減輕痛苦,我們都願意繼續嘗試。」
提到生物科技,多數人只會聯想到歐美等國家,那兒有先進的科研設施,亦有充足的資源。的確,於研究初期,雷博士與她的團隊亦面對資源匱乏的問題,更試過有大半年時間毫無寸進。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取得今天的成績,全賴團隊堅守為病人帶來希望的信念。今天,她們成功向世人證明香港的科研實力,「我們團隊七名成員都是香港人,都是來自浸會大學,所以這項技術是完全Made in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