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社群
口述歷史留住珍貴文化遺產
2021年8月31日
走進華富邨,你或會不知不覺地忘了方向。這條建於1967年的公共屋邨,由18座住宅大樓組成,内裏有圖書館、商店、餐室等,至2016年時的居住人口約為27,000 人。許多草根家庭以華富為家,一住數十年。現今73歲的林玲玲婆婆,跟很多老居民一樣,見證了這個社區的文化、風俗和人物隨着時代而變化。
然而,政府 2014 年的一項宣布,決定了華富邨未來的命運。屋邨將於不久的將來逐步重建,居民亦因此不得不搬遷離去。
為保存華富邨拆遷前的歷史與記憶,浸大學生進行了一個口述歷史項目,透過與年長居民的訪談,發掘和記錄這個香港歷史地標的點滴,並通過不同形式的媒體重新呈現他們的生活故事,揭示基層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工作模式、家庭角色、娛樂等等。
項目屬於歷史系和語文中心合辦的一個名為「服務學習與實踐:香港『老故事』書寫」的跨學科通識總整課程。課程由田家炳基金會贊助,讓學生有機會設計和實施服務學習活動,將知識和理論付諸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語文中心助理講師林海容女士和歷史系講師郭錦洲博士是負責此課程的導師。
今年共有來自近20個不同院系的78名學生報讀課程,在完成包括講座和義工服務準備工作坊在內合共為期 12 週的培訓後,學生分成兩隊,於 2021 年 3 月分別在華富和黃大仙訪問區內的長者。完成訪問後,學生分別製作了記錄他們個人服務學習經歷的網上日誌、載有受訪者故事、舊照片及社區現時面貌的中文小冊子,或把採訪片段及故事製作成視像短片、聲音演繹、漫畫等多媒體作品。
對同學而言,課程不僅提高了他們對口述歷史訪談技巧和人物故事書寫的理解,同時豐富了他們對兩個社區歷來的變化與受訪者的生活關係的認識,讓他們獲益良多。他們也認為口述歷史填補了普通史書中某些模糊部分的空白,並具有獨特的價值,例如通過影片,林婆婆的口音和語言文化術語皆得以保存。
從導師的角度來看,口述歷史在課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郭錦洲博士指出,學生們通過聆聽受訪者和撰寫故事,不僅有機會反思香港過去的社會和文化,也可承傳老居民的智慧和經驗。林海容老師亦表示,此課程所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香港的歷史和基層市民的生活,在疫情底下受訪的老居民也受惠於學生的關懷,並學習到如何使用視訊軟件。
採訪和書寫口述歷史是一種富有意義的歷史記錄方法。林婆婆的故事代表着塑造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群體的經驗,這個項目通過保留即將消失的標誌性社區的記憶,無疑能造福並啓發今天和未來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