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開拓

市場學系調查發現香港市民負責任消費意識參差

2013年2月5日

彭嘉諾教授(左)和曾仕龍博士分享「香港負責任消費意識」調查結果
彭嘉諾教授(左)和曾仕龍博士分享「香港負責任消費意識」調查結果

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今日(二月五日)發佈一項有關「香港負責任消費意識」調查報告,發現普遍受訪者認為香港人沒有實行負責任消費的主要原因,是有關消費會為生活帶來不便。調查亦顯示,受訪者在消費時,較為考慮和關注該銷售機構有否照顧員工的福利,至於該機構是否關顧弱勢社群的需要則不大關心。此外,他們亦會避免購買瀕臨絕種動植物製成的產品,對污染空氣的產品卻不太在意。

 

市場學系系主任彭嘉諾教授和副教授曾仕龍博士於去年2月至7月期間,透過問卷形式在香港不同地區訪問了合共1,202位18歲或以上、在港連續居住五年或以上的人士,了解他們對「負責任消費」的意願和看法。

 

「負責任消費」指消費者在消費時,除了考慮自身的直接得益外,亦會考慮消費行為對該銷售機構的員工、其他消費者及普羅大眾等相關持份者,以至地球整體生態的影響。調查問卷以Webb, Mohr and Harris(2008)的量表為基礎,設有以兩大因素分類、合共二十種負責任的消費行為項目供受訪者評分 (1分為最低,7分為最高;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認同他們會實行相關的負責任消費行為),以了解他們對實行該等消費行為的意願。結果發現,受訪者對不同的負責任消費行為存在相異的價值觀。

 

在「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因素中(共十三題),他們普遍較為關心銷售機構有否照顧員工的福利,以及有否履行廣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如幫助天災受害者、以慈善服務回饋社會等。相對而言,對於該機構有否協助特定弱勢社群,如殘疾人士或少數族裔等,受訪者的關心程度則較低。在「環保消費意識」因素中(共七題),他們會避免購買危害瀕臨絕種動植物的產品,對能減低空氣污染的消費卻不太在意。調查亦顯示,年長人士或月薪港幣$20,001或以上的高收入組別,對負責任消費的意願相對較高,至於性別或教育程度在相關行為意願上則沒有明顯分別。

 

另一方面,調查亦探討了受訪者沒有實行負責任消費的原因。當中三成五受訪者認為消費者不實行負責任消費的主要原因,是有關消費會為生活帶來不便,其次是覺得個人力量如杯水車薪(佔22%)。部份受訪者則認為,香港市民不關心或不知何謂負責任消費(共佔32%),只有少數受訪者表示負責任消費行為是比較花錢的(佔6%)。

 

彭嘉諾教授指出,是次調查結果對政府、業界和消費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助他們了解消費者對負責任消費的認知。他建議政府及教育機構可協助制定相關政策,讓大眾市民明白到弱勢社群作為香港社會一份子的重要性,因而避免作出任何對弱勢社群造成負面影響的消費選擇;同時亦應教育年輕一代和較低收入人士對負責任消費的重要性,並可考慮實施相關條例或措施,以便消費者實行負責任的消費。兩位教授希望學系能夠定期收集相關資料,長遠建立一套完整的「香港負責任消費指數」,以供相關機構作教育和推廣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