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開拓

浸大率基因組研究 揭開福壽螺為禍之謎

2019年8月12日

今次研究的四個蘋果螺科物種:(左上起順時針方向)Pomacea canaliculata、Pomacea maculata、Lanistes nyassanus和Marisa cornuarietis。
今次研究的四個蘋果螺科物種:(左上起順時針方向)Pomacea canaliculata、Pomacea maculata、Lanistes nyassanus和Marisa cornuarietis。
圖中顯示四蘋果螺科物種的原生地區分佈,以及牠們的成蟲和卵塊。兩種福壽螺都是在陸上產卵,卵塊呈紅色並含有鈣質外殼。至於Lanistes nyassanus和Marisa cornuarietis都是在水下產卵的,卵塊呈白色凝膠狀。
圖中顯示四蘋果螺科物種的原生地區分佈,以及牠們的成蟲和卵塊。兩種福壽螺都是在陸上產卵,卵塊呈紅色並含有鈣質外殼。至於Lanistes nyassanus和Marisa cornuarietis都是在水下產卵的,卵塊呈白色凝膠狀。

福壽螺屬於「蘋果螺科」腹足綱軟體動物,是惡性入侵生物,對世界各地的農作物造成嚴重破壞。浸大生物學家領導的基因組研究,通過比較和分析四種同屬蘋果螺科的物種,發現福壽螺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對外在環境有極高敏感度、對植物纖維素有極強消化力的特性,並產生了具堅硬鈣質蛋殼和神經毒素的卵塊。研究結果將有助研發以基因方法防治這種「見青即吃」的農害。

 

四種蘋果螺科物種是非洲的Lanistes nyassanus,以及南美的Marisa cornuarietis和兩種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Pomacea maculata),當中以福壽螺最具侵略性。福壽螺在淡水生長,原生於南美洲,現已蔓延至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日本、泰國和菲律賓,牠們被視為破壞稻米的頭號害蟲。

 

按此瀏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