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開拓
浸大臨床觀察顯示逾八成半坐骨神經痛由骶髂關節錯位引致
2015年11月24日
中醫藥學院完成的一項有關坐骨神經痛的臨床觀察顯示,86.29%病例的發病原因是由於「骶髂關節錯位」,只有7.26%病例屬於臨床上常說的「腰椎間盤脫出症」。
「骶髂關節錯位」常被稱為「盆骨錯位」,一般而言,長期坐立工作或過度勞動的人特別容易引發坐骨神經痛。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孫鋒分析了248個於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分別前往浸大中醫藥診所和部份香港骨傷學會會員診所就診的坐骨神經痛病例,包括94名男病人和154名女病人,年齡介乎16至77歲,發病時期由兩小時至20年。
是次臨床觀察根據「腰椎間盤脫出症」、「骶髂關節錯位」和「腰椎滑脫」的診斷標準對248名病人進行檢查,結果顯示214人 (86.29%) 因「骶髂關節錯位」導致坐骨神經痛;9人 (3.63%) 同時出現「腰椎間盤脫出症」和「骶髂關節錯位」的症狀;另有18人 (7.26%) 因「腰椎間盤脫出」引致坐骨神經痛;其餘7人 (2.82%) 則因「腰椎滑脫」而發病。此項研究揭示了坐骨神經痛與盆骨錯位的相關性。
孫鋒闡釋「骶髂關節錯位」與坐骨神經痛的關連時表示,骶髂關節一旦錯位,會導致雙下肢不等長,進而影響連接骶髂、髖、膝和足踝的運動鏈上各關節受力不平衡,同時維持骨盆穩定的三十多組肌肉及韌帶亦將因此而失去平衡,對行走其間的坐骨神經形成牽拉或卡壓,引致病人坐骨神經疼痛,疼痛部位由腰骶部伸延至臀腿部,情況嚴重的病人甚至會出現足部麻痹。
是項臨床觀察是基於孫鋒另一項有關「香港中醫門診腰腿痛發病規律的統計分析」作進一步的分析。該項統計分析顯示,「骶髂關節錯位」的患者通常可同時伴發髖痛、膝痛、足踝痛、坐骨神經痛或麻痹、尿頻、腹痛等症狀,患者有時甚至以這些症狀為主訴求診。孫鋒建議,臨床上要對這些病人進行骶髂關節檢查,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