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開拓

歷史系公開講座討論中國與東南亞互動及宋代文人

2022年4月26日

Eric Tagliacozzo教授主講題為「中國與東南亞跨區域歷史(公元600至1600年)」的講座。
Eric Tagliacozzo教授主講題為「中國與東南亞跨區域歷史(公元600至1600年)」的講座。
Peter Sturman主講題為「宋代文人以畫傳意:從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卷》中學習」的講座。
Peter Sturman主講題為「宋代文人以畫傳意:從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卷》中學習」的講座。

由歷史系舉辦的2021-22年度章群教授紀念公開學術講座,邀得康乃爾大學歷史系的Eric Tagliacozzo教授,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歷史及建築系的 Peter Sturman教授,在3月31日及4月11日分別舉行兩場演講,吸引二百多名本地及海外的學生和學者參與,並進行熱烈討論。

 

Tagliacozzo教授的講題為「中國與東南亞跨區域歷史(公元600至1600年)」,他認為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在公元600至1600年正處於「青少年」階段,而這階段是由貨物流通所促成的,尤其是中國陶瓷被運往南面的東南亞,以及海產由東南亞水域運往中國。他引述人類學家 Arjun Appadurai的著作《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指出各種物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會有多重意義。

 

 

Sturman教授的講座題為「宋代文人以畫傳意:從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卷》中學習」,他分享了他對宋代著名的《枯木怪石圖卷》的研究心得,包括蘇軾的畫及米芾的書法。他在講座上集中討論卷軸上的印章,並嘗試找出印章之間的關係,以鑑別卷軸的真偽。他認為,藝術作品是一種交流方式,通過印章和題跋,可以看出藝術家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