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開拓
疫後的教與學新常態
2020年7月31日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全球運作嚴重受阻,高等教育亦不能倖免,面授課堂改為網上教授,國際交流活動和實習全面中止,學生紛紛趕回家。正如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回想道:「疫情初期,形勢瞬息萬變,面對太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只能隨機應變。」
然而,危中必有機。周博士說:「如非疫情,全球各地的網上學習不會發展得如此迅速。」浸大自三月開始改為網上教學以來,一直不斷作出改善,以確保教與學的質素不受影響,期末有關網上教學的問卷調查亦收到同學不少肯定的意見。
教學新模式
由於各國的疫情持續,面對不明朗形勢,九月新學期開始時將全面採用網上教學形式。如情況許可,我們會逐步讓學生回到校園,同時密切注視情況變化,屆時便會採用混合模式教學。
因校園關閉,上學期的成績評核改為網上進行。周博士認為,大學或許是時候考慮改變評核的一貫範式,重新審視在評核學習成果以外,應如何更全面地評核學習過程,並及時給予學生回饋。「我們正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進行一項研究,在新學年試行一些創新的評核方式。」
重塑國際交流
疫情亦為國際交流開拓更多新可能。浸大正與夥伴大學安排虛擬交流計劃,浸大學生和夥伴大學的學生可在網上修讀彼此的課程,共同授課亦是考慮的模式之一。「虛擬交流可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合作,學生得益自然更多。」
然而,考慮到親身經歷有助學生培養環球視野,周博士希望在虛擬交流後,仍能讓學生到海外國家逗留一段短時間,親身探索和感受當地文化。「方法之一是讓兩間大學的學生短聚一周或以上,共同完成一項計劃。」
今年四月由計算機科學系籌辦的「國際防疫設計黑客松」,為國際交流新模式作出了極佳的示範。逾110名來自16個國家及地區的大學生匯聚網上,在48小時內為新冠病毒疫情設計創新的應對方案,參加者反應之踴躍,足見在虛擬世界裡,網上群組仍能有效開展遙距的協作和交流意見。
周博士說:「比賽讓參加者突破時區障礙,與來自不同國度的參加者分享智慧和具影響力的獨到見解,即使他日世界回復正常秩序,類似的活動也應該多辦。」
鼓勵提高適應能力
為讓學生面對前所未見並反覆出現的全球形勢時有更強的解難能力,周博士建議在常規課程中加入全球議題,鼓勵學生討論。「面對如新冠病毒疫情等的不確定情況和環球挑戰,學生必須具備靈活應變和適應能力。」
這些特質亦適用於求職擇業。受疫情所累,未來數年各國的失業情況難免惡化,畢業生必須為求職作好充分準備。除了適應能力,還須具備對世界最新發展的觸覺。「舉例說,疫情之下,『無接觸式經濟』乘勢崛起,學生能否把握相關的機遇?」
周博士鼓勵學生涉獵不同學科,盡量汲取不同範疇的知識。「他們要懂得從海量的資訊中抽絲剝繭,從而建立概念框架,以瞭解和分析不同事情。此外,他們要具備同理心,才能看見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最後,籌劃、執行和協作能力同樣不可或缺。」
此外,在人工智能世代,如兼具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技能,固然勝人一籌。「面對經濟不景,同學們可考慮為自己創造工作,最終為別人製造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