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俊彥

劉澤光博士:突破傳統的書法家兼中國藝術史學者

2021年4月29日

為慶祝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周年,劉澤光博士於孫中山紀念館庭園作戶外大型書法藝術表演。
為慶祝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周年,劉澤光博士於孫中山紀念館庭園作戶外大型書法藝術表演。
劉澤光博士將書法和自然環境互相融合。
劉澤光博士將書法和自然環境互相融合。
劉澤光博士在山上書寫《向山舉目》
光博士書寫的內容包括聖經經文。
光博士書寫的內容包括聖經經文。

假如有一天,你在海邊看見一個人,仗着海浪拍打岩石的磅礡氣勢,在鋪在岩石上的帆布揮毫潑墨,那個人很可能是視覺藝術院副教授兼副總監(研究)劉澤光博士。

 

本身是虔誠基督徒的劉博士嚮往中國文化,對中國書法和篆刻的興趣尤其濃厚,書寫的內容有儒學、道學,也有聖經經文,例如以「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8 )與年輕人分享被譽為愛篇的信息,並曾應邀於大型宗教活動中即席揮毫,完成巨幅書法《主愛臨香江》;他也熱愛大自然,近年不時會拿着筆墨「上山下海」,或跑到山坡上,或走到海岸邊,將書法和自然環境互相融合。

 

他說:「在傳統書法中,作品是最重要的,但在大自然的環境書寫大型書法,便不再局限於書法本身,重要的是過程,地點也是一個重要元素,而寫的是神的話語,例如《向山舉目》,用人的動作去表達,配合野外的環境,種種元素互相呼應,再加上航拍,用科技結合傳統書法,這跟我在室內寫書法截然不同。」

 

戶外表演推廣書法

 

劉博士於2012年開始戶外寫書法,並多次藉着大型戶外書法表演,推廣這門傳統藝術之餘,亦傳揚中國歷史和文化,例如於2016年12月應香港藝術館邀請,舉行「都市變奏──身舞翰墨」書法表演和工作坊;2019年為慶祝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周年,他於孫中山紀念館庭園作戶外大型書法藝術表演,把平面書法與公眾互動的行為藝術融為一體。

 

劉博士的書法之路始於中學時期,曾隨曾廣才老師和韓雲山老師兩位名師學習。書法以外,他也喜愛篆刻,認為兩者均強調抒發個人的內心、重現個人的境界。他說:「因為筆是有彈性的,輕重粗幼,有韻律,而這種韻律是透過人腦袋的想法,然後指揮身體,通過手的動作來發揮,所以字某程度是反映人的個性。」 

 

除了中國文化,劉博士大學時期亦曾從事不同的西方美術創作,如繪畫、素描、雕塑及版畫等。「東西方的美術、藝術都很豐富,我在美國讀書時修讀的是美術建築學系,所以除了涉獵美術範疇還有讀建築,例如西方的教堂、中國寺廟建築等。」

 

以研究為創作基礎

 

劉博士是藝術界少數以學術研究為創作基礎的書法家,他在大學時修讀美術史,碩士論文選的是較冷門的書法理論研究,研究書法家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其後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18世紀杭州文人丁敬和西泠八家的身份認同。

 

回港後,他繼續把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相結合,令藝術作品的層次更豐富,既可表達藝術家的價值觀,亦能反映藝術品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於2010年以「和」字為主題的作品,便揉合了有關「和」字的研究。其後他多次獲得研究資助,包括從文化、社會和經濟角度探視中國書法在20世紀香港的發展,探討中國書法在香港公共場所裡所展現的社會及文化意蘊等,並曾出版多部關於中國書法和篆刻的著作,包括一個跨領域(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項目《建基於復古之創新—— 融合藝術史研究與書法創作的跨領域途徑》。這些著作和研究也如劉博士在中國書法藝術所表現的豪邁與創新,將豐富人們對這種藝術的認識,有助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