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俊彥

邵志飛教授:連繫藝術與生活

2021年9月30日

邵志飛教授多年來被譽為具獨特遠見的新媒體藝術先鋒,將專注發展有關未來影院系統的基礎研究,這領域是新一代藝術科技的焦點。
邵志飛教授多年來被譽為具獨特遠見的新媒體藝術先鋒,將專注發展有關未來影院系統的基礎研究,這領域是新一代藝術科技的焦點。
裝置作品Waterwalk(1969年)融合了遊戲元素,讓觀眾擔當參與者的角色,挑戰觀眾和藝術之間的傳統關係。作品將會由10月6日開始在巴黎龐比度中心的展覽「Aerodream. Inflatable structure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1950-2021」展出。
裝置作品Waterwalk(1969年)融合了遊戲元素,讓觀眾擔當參與者的角色,挑戰觀眾和藝術之間的傳統關係。作品將會由10月6日開始在巴黎龐比度中心的展覽「Aerodream. Inflatable structure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1950-2021」展出。
創新互動式藝術裝置Legible City讓觀眾探索虛擬世界,這空間由模擬虛擬實境的技術建構而成。
創新互動式藝術裝置Legible City讓觀眾探索虛擬世界,這空間由模擬虛擬實境的技術建構而成。
邵志飛教授代表作之一的Golden Calf運用擴增實境技術,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何謂雕塑,以及雕塑如何佔據空間。
邵志飛教授代表作之一的Golden Calf運用擴增實境技術,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何謂雕塑,以及雕塑如何佔據空間。
由邵志飛教授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Sarah Kenderdine教授合作創作的裝置《海上佛教地圖集》,以360度全景影片探索文化遺產。作品將在成都雙年展展出。
由邵志飛教授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Sarah Kenderdine教授合作創作的裝置《海上佛教地圖集》,以360度全景影片探索文化遺產。作品將在成都雙年展展出。

「我一直希望將藝術的想像空間和觀眾身處的真實世界連繫在一起。」新媒體藝術大師邵志飛教授擅於運用新媒體技術於藝術創作之上,希望能將藝術體驗普及至普羅大眾。他的作品為互動藝術、擴展電影及表演等領域,以及數碼科技的創新應用,不斷帶來重要突破。

 

邵志飛教授今年加入浸大,擔任視覺藝術院講座教授,專注發展有關未來影院系統的基礎研究,這領域將是新一代藝術科技的焦點。

 

讓觀眾成為共同創作者

 

邵志飛教授多年來被譽為具獨特遠見的新媒體藝術先鋒,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廣受好評。從他早期採用充氣結構來創作,以至後來在數碼媒體藝術取得成就,其作品往往強調互動和沉浸這兩種元素。

 

他表示:「互動形式貫穿我的新媒體藝術事業。從一開始創作藝術,我便設法讓觀眾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藝術體驗。我希望觀眾能成為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和表演者,於是在設計作品的美學和操作形式時,加入觀眾可參與的部分。」

 

他的作品不時挑戰觀眾與藝術之間傳統而被動的關係,例如於1969年創作的裝置藝術Waterwalk,是一個以塑膠製作、漂浮在水面的三米高四面體氣球,它融合了遊戲元素,讓觀眾爬進去享受在水上行走的奇特體驗,令觀眾擔當參與者的角色。邵志飛教授說:「在我看來,這作品改變了雕塑的定義——它不再只是一件供人觀賞的物件,而是一個你可以走進去並獲得不一樣的體驗的物體。將互動元素融入藝術品的概念和美學框架,突破了當時的傳統做法。」

 

推動沉浸式擴展電影發展

 

由60至70年代,邵志飛教授和合作夥伴繼續探索運用充氣結構、鐳射投影、影片,以及後來的電腦裝置等,創作與擴展電影有關的作品。「擴展電影」是形容可突破電影極限、挑戰觀眾與銀幕之間單向關係的一種媒介或沉浸式環境。邵志飛教授一直希望超越傳統電影體驗的限制,於是開始在作品中嘗試使用新技術,帶領擴展電影向互動和沉浸式媒體發展。

 

他在1989年推出創新互動式藝術裝置Legible City,作品的參與者騎着一輛固定的單車,其前方的投影螢幕則顯示出一座模擬城市,該城市是由電腦生成的三維文字與句子組成,沿着街道兩側排列出來。他說:「這藝術作品不僅是一個圖像,更是一個讓參與者自由遊覽和探索的地方。在作品建構出來的虛擬環境和概念模式裡,參與者成為了冒險家。」

 

若以今日的標準來看,這作品的視覺畫面或許不外如是,但通過嶄新結合新舊科技的手法,令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觀眾置身的虛擬世界,是以模擬現今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的技術建構出來,但由於騎的單車是真實的,便能給觀眾實實在在騎單車的感覺。邵志飛教授指,觀眾在現實世界的體力勞動,結合並增強了他們在虛擬領域的體驗,正是他創作這作品的原意,他就是要連繫想像世界與現實環境,並把多采多姿的藝術世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連繫想像與真實世界

 

隨着科技不斷進步,邵志飛教授作品中的互動和沉浸式設計亦愈趨完善和成熟,他於1994年的作品Golden Calf便是代表作之一。在一個平板電腦及虛擬實境眼鏡還未推出的年代,這作品已經全面應用擴增實境技術。觀眾面向一個真實卻沒有展品的基座,拿起平板顯示器時,螢幕就會顯示出金牛犢的影像,牛的表皮反射着展覽位置的空間。作品透過虛擬的金牛犢來反映真實環境,吸引觀眾注意擴增實境技術如何連結想像和現實的事物。

 

邵志飛教授說:「這作品展示了一個非物質、無形的雕塑,只有通過媒介和電腦運算過程才會顯示出來,為人們帶來一種非常新鮮和驚奇的體驗,並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何謂雕塑,以及雕塑如何佔據空間。此外,由於虛擬雕塑不受重力或特定材料限制,為藝術家提供了龐大的創作空間,也造就了今日的新媒體藝術與蓬勃的創業產業。」

 

他希望透過諷刺手法,將象徵偶像的虛擬金牛犢顯示在基座上,激發觀眾反思他們與科技的關係。他說:「這作品一方面表達出人們為現今先進的科技而着迷,另一方面亦喚醒我們要以批判的角度來審視科技。當看到金牛犢的表皮反射出自己的身影時,我們需要思考在新媒體世界中我們該如何自處。」

 

邵志飛教授12年前來港發展後,一直以藝術家、策展人和教育家的身分,為香港的藝術業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近期的作品包括由旅遊事務署推出的項目《城市景昔》,當中採用了擴增實境和多媒體技術;而《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則利用虛擬實境和新媒體技術,創造嶄新的沉浸式體驗。他亦與香港的藝術家和機構進行合作項目,並開拓實驗博物館學和數碼人文科學的前沿研究。

 

影院系統的未來

 

邵志飛教授在浸大其中一項首要研究項目,會是集中發展未來影院系統。他表示:「憑藉我之前在擴展電影方面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借助新一代科技來為電影體驗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並在說故事、影像製作和數據視像化方面開拓全新的策略。我很高興成為浸大的一份子,與大學的師生一起創新和探索未來電影的新領域。」研究項目將匯聚來自浸大、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專家,合作推動創意藝術與科技的融合。

 

邵志飛教授亦會研究如何令未來影院系統的互動體驗更細緻,透過採用各種感知技術來探測觀眾的生理數據,利用真實和虛擬世界之間更多層次的交流來營造「混合實境」平台,為新一代藝術家提供更多創作機會,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

 

為增強互動體驗,他計劃建設一個360度LED電影空間,將傳統屏幕影院的線性模式轉變為一個全景沉浸式視覺空間。他說:「我們一般在看電影時,往往是擠在一個漆黑的空間,猶如在獨自欣賞電影。在新的LED科技影院,觀賞環境如同白晝,讓人們能夠在意識到彼此存在的情況下一同享受電影體驗,互相交流。」

 

這空間不僅能讓藝術家和電影工作者以全新的方式來創作,還能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他說:「這是未來加強連繫想像和現實世界的發展方向,讓兩者互相影響、互相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