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俊彥

藝術的時間行者

2021年4月30日

Angelo Lo Conte博士正進行研究近代歐洲聾啞畫家的事跡,探討他們如何透過藝術克服殘障帶來的困難。
Angelo Lo Conte博士正進行研究近代歐洲聾啞畫家的事跡,探討他們如何透過藝術克服殘障帶來的困難。
Lo Conte博士為專門研究文藝復興及巴洛克藝術的藝術史學者,認為藝術作品與古文獻是通往過去的窗口。
Lo Conte博士為專門研究文藝復興及巴洛克藝術的藝術史學者,認為藝術作品與古文獻是通往過去的窗口。
Luca Riva,《Bequest to his wife Laura Farina》,1624年
Luca Riva,《Bequest to his wife Laura Farina》,1624年
魯本斯,《Honeysuckle Bower》,1609年 Luca Riva在創作時曾參考此畫作的象徵手法。
魯本斯,《Honeysuckle Bower》,1609年
Luca Riva在創作時曾參考此畫作的象徵手法。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部分),1492-1498年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部分),1492-1498年

【「人才100+」系列文章】

 

數年前,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Angelo Lo Conte博士在意大利的米蘭國家檔案館搜集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一份相當有趣的文獻。這份源自17世紀的手稿是米蘭聽障畫家Luca Riva繪畫的遺囑,有別於傳統用文字表達的形式,這份遺囑是透過圖畫來闡釋遺產的分配。

 

如此獨特的手繪遺囑觸發Lo Conte博士的興趣,開展研究項目「寂靜的色彩:揭開近代歐洲聾啞畫家鮮為人知的過去」,探究在16及17世紀的歐洲,藝術與殘障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說:「我想大概Luca Riva並非唯一成就非凡的聾啞藝術家,於是着手研究同期聽障和語障畫家的藝術生涯。」 

 

解讀殘障藝術家

 

出生於意大利的Lo Conte博士為專門研究文藝復興及巴洛克藝術的藝術史學者,他獲得研究資助局2020 /21年度「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撥款,就藝術與殘障展開研究。他從視覺藝術、殘障研究、社會歷史學、醫學、哲學、文學及文獻研究等多方面分析,探討聾啞畫家如何透過藝術克服殘障帶來的困難。

 

Lo Conte博士說:「對於聽覺和語言殘障人士來說,背景較為優渥,才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和訓練。」歐洲的聾啞畫家當中,包括意大利的Luca Riva、Ercole Sarti及Giuseppe Badaracco,荷蘭的Hendrick Avercamp,以及西班牙的Juan Fernandez de Navarrete,同樣是來自富裕家庭,Juan Fernandez de Navarrete更是出身於貴族家庭,其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的宮廷畫家。

 

追溯與達文西的聯繫

 

研究亦揭示了人們對殘障畫家的觀感與社會進步有着密切關係。Lo Conte博士表示,16世紀末正值科學革命初期,新思潮大量湧現並蓬勃發展,西方社會對殘障的看法亦有顯著改變。「當時的醫生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殘障問題,推翻了大眾認為聾啞人士缺乏學習能力的舊有思維。」Lo Conte博士說,社會對殘障人士改觀,推動了一些醫生和學者提倡給予聽障人士接受教育的機會。

 

研究過程中令他最感驚喜的,是在達文西的手稿內發現一些關於聽覺與語言障礙的注解。達文西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聾啞藝術家Cristoforo De Predis相識,二人的友誼讓達文西親身觀察到聽障和語障人士如何透過藝術表達自我。達文西欣賞聾啞人士的藝術觸覺敏銳,認為他們對肢體動作有很強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能夠比聽覺正常人士對藝術有更深的體會。達文西的手稿除了透露了他對殘障的看法和概念,亦為他繪畫名作《最後的晚餐》的手法帶來啟發,此名作在1498年完成,現藏於米蘭恩寵聖母隱修院。

 

Lo Conte博士希望其研究能夠加深現代人了解殘障及藝術創作的關係。他表示:「既然藝術教育在五至六個世紀之前也可推行無阻,今天的社會更應發展一些可讓更多殘障學生參與藝術教育的教學法。」他進一步指最重要是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以為過往殘障人士從事視覺藝術行業都不被看好,讓患有聽覺和語言殘障的學生多認識成功例子,可提升他們的自尊和增強自信。

 

回到過去

 

加入浸大前,Lo Conte博士是威尼斯羅桑圖書館及研究中心(Rosand Library and Study Centre)與澳大拉西亞意大利研究中心(Australasian Centre for Italian Studies)合辦的研究學者計劃首屆得獎者,亦曾於墨爾本伊恩波特藝術博物館與澳洲藝術歷史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從事博士後研究。他認為藝術作品與古文獻是通往過去的窗口,讓他解讀和明瞭舊時社會風貌。「我在進行研究時,被古文獻重重包圍,猶如置身於保存完好的昔日世界。有時候,當讀到數百年來不曾有人閱讀過的古文獻時,感覺相當興奮。」他表示:「研究藝術作品讓我穿越時空,認識往時的人與事。」

 

為了解藝術作品的背景,Lo Conte博士會融會社會歷史、經濟、科學及文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為舊時社會拼湊一幅全面的圖畫,再進行解讀。他表示:「我嘗試透過研究藝術創作來探索過去。藝術作品一般都反映創作時的社會狀況,如果對藝術創作的社會背景一無所知,便很難了解作品背後的真正意義。」

 

作為老師,Lo Conte博士希望培養學生對藝術和歷史的興趣,所以他經常實踐新穎的教學法。「疫情期間,一些藝術博物館開始建立網上資料庫,有助豐富藝術史的教學內容。」他說:「未來,我們或會利用虛擬實境技術進行教學,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虛擬導覽體驗,令他們更投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