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俊彥

從飲食文化認識生活

2021年10月29日

蕭博士認為,飲食文化與歷史、習俗、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加深大眾對香港飲食文化的認識。
蕭博士認為,飲食文化與歷史、習俗、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加深大眾對香港飲食文化的認識。
蕭博士今年加入浸大,希望運用以往帶領不同服務學習計劃的經驗,豐富浸大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亦可將飲食文化知識傳授大眾。
蕭博士今年加入浸大,希望運用以往帶領不同服務學習計劃的經驗,豐富浸大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亦可將飲食文化知識傳授大眾。

「飲食」是文化發展中重要而又極有趣味的一環,茶餐廳、大排檔、老字號的酒樓食肆,以及各類地道醬油與特色食品,都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更是香港獨特飲食文化的代表。但一般人在追求色香味美之外,對於食物背後所反映的文化又知多少?

 

中國語言文學系一級講師蕭欣浩博士認為,飲食文化與歷史、習俗、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加深大眾對香港飲食文化的認識。他表示:「有人說,飲食和呼吸一樣。飲食是人類每天很基本的需要,但人們卻不在意它,飲食文化亦然。傳播飲食文化是長遠的工作,我希望從小培養年青人多認識香港飲食文化。」

 

由廚師到大學講師

 

今年加入浸大的蕭博士,自少對中國文化與飲食文化深感興趣,年幼時已愛看有關甲骨文的圖書。他笑道:「我少時對文字的記憶力很差,記圖畫則較好,而古代文字就像圖畫。」他發現中國古代文字展現了當時的文化、飲食、生活等面貌,從而對文字學產生濃厚興趣。

 

他在中學會考後並沒有選擇升學,出於對飲食的熱愛而選擇向飲食業發展,由餐廳學徒擢升至法國餐廳大廚。後來香港經歷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危機,飲食業大受打擊,讓他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於是決定重返校園,一步步完成副學士、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從讀碩士時開始,至現在成為大學講師,我都希望將自己對中國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文字的興趣融合在一起。」他集中鑽研香港飲食文化與飲食文學,了解食物背後的文化層面,透過研究來呈現飲食文化的學術知識。他說:「飲食相關知識給人感覺輕鬆、是道聽途說,但中文的學術研究是嚴謹的。我們要有系統地用學術證據來了解飲食文化。」在香港整理飲食文化資料的人並不多,所以蕭博士要從書本、電視、報紙等媒介中作資料搜集,並從飲食文化與文學、中文研究的角度來分析議題。

 

藉着飲食文化教中文

 

飲食文化緊貼生活,蕭博士的研究亦十分貼近社區。他為中小學舉辦講座與工作坊,通過飲食這生活化的題材,向學生教授中文、文化和歷史知識。他表示:「學生或許覺得學習中文是沉悶的事,但其實可以透過飲食、生活逸事作為輕鬆的切入點,讓他們在學習中得到樂趣。」

 

他舉例說,一些地方菜式跟地域有關,如潮汕近海,因此潮州菜常用海鮮為烹飪原料,學生或有聽過、吃過這些菜餚,卻不知背後文化,正好向他們教授相關知識。另外,在教導非華語學生中文寫作時,他會鼓勵他們利用自己喜愛的食物為題作句子,以提升他們對中文科的興趣。他說:「我們既可以藉着教授中文來推廣飲食文化,亦能夠用飲食文化與文學來深化中文課程。」

 

他近年亦在電視節目中亮相,擅長以不同職業造型,配合幽默的手法來解釋粵語和中國文化知識。這些演出經驗對他的教學工作,以及與學生溝通上均有幫助,亦促使他在授課時應用新媒體,讓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吸收課堂內容。他除了在報章撰文、不時接受傳媒訪問講解飲食文化,亦有主持公開講座。

 

傳承知識與文化

 

在蕭博士眼中,知識轉移極為重要,過往曾帶領不同的服務學習計劃,藉以將他對香港飲食文化的研究,轉化為可應用的知識,在社區傳揚飲食文化。他提到浸大重視服務學習,期望可運用以往的經驗,一方面豐富浸大學生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將知識傳授大眾。

 

他最近獲得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撥款約港幣80萬元,展開為期兩年的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多媒體創作計劃。他雀躍地說:「這項目將結合教育、學術研究與社區服務,以飲食為主題,教授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和應用媒體於創作,以及進行義工服務。」

 

蕭博士亦利用文字寫作來傳揚知識。他去年出版著作《流動香港飲食誌》,利用輕鬆的文筆描寫飲食趣聞逸事,如美食車、米芝蓮店排隊潮、「粟米石斑」觸碰商品說明條例,以及傳統老店結業潮,啟發年青讀者關注香港飲食議題。

 

今年5月,他出版《屋邨尋味記》一書,記述他在屋邨長大的經歷和區內食店的特色食物,抒發對香港飲食變遷的看法。他坦言,傳統食店的傳承問題對香港飲食文化一定有影響,不少人往往在老店宣佈結業時,才一窩蜂湧去懷念。他說:「香港飲食文化和城市本身變化急速,我希望透過出版著作,以文字來記錄和保留跟香港飲食相關的店舖、菜式、人和情懷。」